“我2016年借给他四万块钱,期间多次催要都没有结果,马上十年了啊,光利息都得好几万了吧……我现在就想通过法律途径将本金和利息要回来!”刚一上班,西安长安区综治中心法院诉调窗口就接待了一位情绪激动的当事人,工作人员在安抚当事人情绪的同时,第一时间对纠纷进行梳理和分析,并根据纠纷的性质和特点,将其引导至法院特邀调解员张建忠处进行先行调解。
分配此案后,张建忠迅速了解案件情况,展开调解工作。谁曾想,调解工作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,借款人文某以身体不适为由表示无法到场,这让出借人和某的情绪更加激动,认定对方是故意逃避债务,甚至当场表示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此事。
关键时刻,调解员吕洲涵为和某递上一杯温水,以“拉家常”的方式拉近双方的距离,适时换角度了解借款细节,转移和某注意力。张建忠则拿起电话确认文某的情况,得知文某因骨折在家休养,确实不便出行,将实情转述和某后,和某的情绪逐渐平复,并表示理解。
“伤筋动骨一百天,最近他确实无法前来。您消消气,等他养好伤,我跟他确认好时间,咱再面对面沟通,好好把这事解决了,行不?”张建忠充分发挥特邀调解员贴近基层的优势,从实际情况出发,给和某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
随后,张建忠时刻关注文某的身体情况,在进一步沟通中发现,这起案件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。原来,文某曾在和某的公司工作了12年。2016年,文某因购房资金短缺向老板和某借款4万元。2023年3月离职后,文某不仅被拖欠一个多月工资16000元,公司还存在3年未缴纳社保、5年未按标准缴纳公积金等问题,“五险一金”拖欠情况十分严重。此外,双方在诉讼时效和相关证据方面也存在较大争议,这使得原本简单的借款纠纷变得错综复杂。
面对这一情况,张建忠决定采取“背对背”调解的方式,分别对双方进行劝导。只见张建忠操着一口熟悉的本地方言,亲切的语调、地道的口音,瞬间打破了双方当事人之间因矛盾而产生的隔阂,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,抵触情绪也随之消散。
“当年要是没有老板借的这4万块钱,以你当时的经济条件,买房肯定更难。做人得讲良心、重诚信,要懂得感恩啊!”文某某沉思片刻后坦言:“确实是和总帮我圆了买房梦,没有那4万块钱,我根本凑不够首付。”
另一边,张建忠从情感的角度出发,耐心劝说和某:“文某跟了你十几年,应该早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,如果不是把他当作朋友,他困难时你怎会慷慨相助?这些年他也为公司付出不少,虽然现在离职了,但好聚好散,多年的情谊是金钱买不来的。而且作为老板,看问题要豁达一点,待人接物也得更有温度。”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触动了和某,和某感慨道:“其实我内心没真想让他还钱,只是最近沟通不畅,一时气不过才想告他。”
见双方态度缓和,张建忠把握时机,继续组织双方当面协商。张建忠深谙本地风俗人情,知晓“以和为贵”“知恩图报”等观念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,于是巧妙地将这些传统理念融入调解话语,从多元视角剖析问题,兼顾情理与法理。并准确把握和某重情重义的性格以及文某的实际困难,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心结,从而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。
最终,在张建忠的见证下,双方自愿达成协议:和某主动放弃4万元借款及15400元利息,共计55400元,此款项作为公司对文某“五险一金”的补偿及拖欠工资的补发。自此,双方及公司之间再无任何因经济和劳动关系引发的纠纷。
“此事过后,咱俩还是朋友!”随着这句话的落下,这起因借款纠纷引起的多重纠葛,在特邀调解员张建忠的温情调解下圆满解决,双方当事人拥抱致歉、冰释前嫌,不仅体现了特邀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独特魅力,也彰显了综治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。
特邀调解凭借其贴近群众、来源多元的独特优势,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展现出显著成效。长安法院自入驻综治中心以来,已选聘93名特邀调解员和15个特邀调解组织,对指派案件进行先行调解。
在这里,各方资源得以整合,形成了强大的矛盾纠纷化解合力,做到了对群众诉求“一站式受理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,让群众在“少跑腿”的情况下一次性解决“烦心事”。
“司法深度融入综治中心建设,既是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的创新传承,更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落子。”长安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市法院工作要求,以坚定的决心、务实的举措,全方位、深层次推进司法与综治中心的深度融合,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编辑:许沥心
责编:马宁
审核:姚启明